close
每週二經濟學人週刊導讀-早安財經出版發行人沈雲驄
雙週於中國時報的專欄論壇
《財經漫遊》一位學者的助貧之夢
中國時報 A22/時論廣場 2010/12/18
【沈雲驄】
為了幫助非洲的窮孩子,你願不願意從今天起,每月捐出一成薪水 ?英國最近有個學者,就做了這麼件引起討論的事。
在牛津大學任教的歐德(Toby Ord),去年創立了一個叫做「盡我 們的能力捐獻」(Giving What We Can)的網站,號召人們一起捐錢 給窮國。他以身作則,一年來捐出約一百五十萬台幣,而且公開承諾 ,未來要每年捐出薪水的十%,直到老死。他希望,自己最後能累計 捐出一百萬英鎊(約六千萬台幣)。
可別以為歐德是什麼高收入的明星學者,或是繼承了什麼龐大遺產 ,所以出手才這麼大方。實際上據他自己說,目前在牛津大學的薪水 是兩萬五千英鎊,明年調薪後是三萬三千英鎊,相當於台幣兩百萬。 看起來不算低,但在英國卻只比平均薪資高一點點而已,一點也稱不 上富有。而且今年只有三十一歲的他還是無殼蝸牛,沒自己的房子, 跟妻子住在一個月租金約三萬台幣的小公寓裡。
但歐德不在乎,他說自己之所以發起這項行動,是因為赤貧已是世 界必須立刻採取行動解決的問題。全球數十億人至今不是沒水沒食物 可吃,就是活在各種致命傳染病的威脅之下,沒法受教育,不能讀不 會寫。他相信,只要捐出一小部分的收入,長期下來就能解救數以千 計的生命。
反貧窮,解救生命,當然是重要的課題。但問題是,歐德又不是巴 菲特或比爾蓋茲,更不是臉書、Google創辦人,只是一個賺取平均薪 資,而且連房子都還沒買的小學者,居然關心起遠在落後國家的貧窮 問題,會不會有點不自量力?為什麼不先存錢,買棟房子,好好投資 ,以後有了積蓄再說?做善事很好,但又何必急在此時?
何況,就算要作善事,何不從自己身邊有需要的人開始,例如捐給 英國窮苦人家的孩子,或是收養可憐的流浪狗流浪貓?全球貧窮問題 ,應該交給政府,甚至國際組織,或是更有錢的人來傷腦筋,小小一 個學者,有必要這麼犧牲自己嗎?錢留著改善自己的生活,不是更好 嗎?
想當然,不是每個人都能像歐德這麼瀟灑。有人要養家活口,更多 人在低薪中自身難保,就算想為世界貧窮出份力,也明顯力不從心。 但歐德的行動,其實不只是在鼓勵人們一起做好事,也在提醒世人反 省自己的金錢觀。
比方說,一般人都會認為錢存得多越好,能有一天住豪宅,享美食 ,過好生活。但問題是,養家活口之外,錢真的一定得這樣用嗎?歐 德說,自己雖然沒什麼財產,收入也不高,「但生命中許多珍貴的東 西,我都已經擁有了。」他說,在這種情況下,把錢存著又有何用呢 ?為什麼不拿來幫助這個世界上,有需要幫助的人?
歐德的主張,目前為止說服了來自九個國家的六十四人響應,到網 站上留下自己的資料。其中大部分是年輕的學生與學者,看來也是收 入不怎麼高的人,他們將在自己有生之年,只要有收入都會捐出至少 十%。照網站的估算,這僅僅六十四人,假如將來一輩子都依承諾捐 獻,就能帶來兩千兩百萬美元的捐款。
這一小群人或許會被視為天真份子,但卻足以讓那些高居富豪排行 榜、吝於捐獻的自私富豪無所遁形。從歐洲到亞洲,許多巨富們掙錢 積極,卻對捐獻冷漠。例如印度,這幾年經濟好,富比士統計共有六 十位財產高達十億美元的大富豪,其中最有錢的十位,財富就相當於 整個國家的十二%;若把前一百大富豪財產加起來,幾乎等於該國總 產出的四分之一。這些明明已很有錢的人,仍貪婪地巧取豪奪,甚至 違法也在所不惜,無視老百姓一窮二白。
前天印度總理辛格不客氣地說,印度企業家有「道德赤字」,不改 變,很難在國際上立足。今天有「道德赤字」的,當然不只有印度企 業家,對照歐德這位年輕學者,以及六十幾位捐獻者,都該汗顏。
(作者為早安財經出版社發行人)
全站熱搜